1 智慧校園建設現狀
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、教育領域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,學校都購買或研發了一些教育信息化應用系統。但大多為“按需、逐個、獨立”的建設,另外由于獨立進行數字校園建設,導致學校間的資源無法進行共享,最終形成了以“數據孤島”、“應用孤島”、“硬件孤島”、“資源孤島”組成的“孤島架構”:
(1) 硬件資源(比如服務器,網絡資源等)不能共享,當本身資源剩余的時候,無法分配給其他應用系統,而當本身資源不足時,也無法從其他服務器獲取資源;
(2) 每個系統都有獨立的安全、管理標準,增加運維管理難度,造成管理混亂;
(3) 各自有獨立的數據庫,數據無法共享與交換,無法形成有效的統計報表;
(4) 獨立的展現層,信息分散,用戶獲取信息要在不同的系統間穿梭往返,“人找事”,增加了使用難度;
(5) 地區內的優質資源無法共享,導致各校的教學水平落差越來越大。
2 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整體設計
2.1 智慧校園內涵
智慧校園是指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有效融合、提高學與教的效果為目的,以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為核心技術,提供一種環境全面感知、智慧型、數據化、網絡化、協作型一體化的教學、科研、管理和生活服務,并能對教育教學、教育管理進行洞察和預測的智慧學習環境。
2.2 智慧校園建設目標
智慧校園是利用物聯網和云計算,強調對教學、科研、校園生活和管理的數據采集、智能處理、為管理者和各個角色按需提供智能化的數據分析、教學、學習的智能化服務環境。智慧校園包括:智慧環境、智慧學習、智慧服務、智慧管理等內容。
通過以用戶為中心,以需求驅動為目標,智能化的滿足校園網絡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功能服務。從學校發展、教師發展、學生發展、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,結合智能一卡通、電子班牌、電子閱覽室等物聯網產品,通過統一用戶中心的數據同步及單點登錄,為教育管理部門、學校、教師、學生、家長提供“一站式”教育應用服務。
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和多媒體化,基本特征是開放、共享、交互、協作。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,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模式。
2.3 智慧校園建設原則
統籌規劃、分步實施
從智慧校園建設目標統籌考慮,統一規劃,明確工作任務,有序推進信息化綜合應用平臺建設。頂層設計,合理分工,分步實施,既能做到上面區縣公共服務平臺兼容,又有學校獨立平臺,形成資源互通,防止重復建設,避免資源浪費。
先進性原則
保證建設的先進性,數據通過應用自動產生,安全、穩定,不需要單獨建設。應用多級私有云和大數據分析技術,將學校打造成一流的、實用的、滿足未來信息化應用的智慧校園。
資源最優化原則
節約人力、資源等投入,充分利用原有網絡、硬件、軟件資源,實現最低的投入,最大的收益。
統一標準、保障安全
標準規范是教智慧校園建設的重要前提,建設應在統一應用開發標準和數據交換接口標準的前提下,在統一的網絡平臺下,實現各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、數據共享。在系統建設和應用過程中,嚴格按照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的要求,采取相應措施,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體系和規范的安全管理體系,保護個人隱私和政務安全。
2.4 智慧校園建設思路
智慧校園整體設計采用彈性構架,所謂彈性架構是將所有的硬件設施集中起來,根據各系統的忙閑情況,動態分配(最下層);統一管理服務、安全服務、標準、規范和擴展接口(左右兩側);統一數據管理,建立統一的數據規范(基礎軟件服務層);統一展現層。